口腔醫學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識和相關自然科學基礎、較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和臨床醫學知識以及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具有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口腔醫學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訓練,具有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修復和預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口腔醫學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
2.掌握口腔醫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醫療技能;
3.具有口腔及頜面部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急、難和重癥的初步處理的能力;
4.具有口腔修復工作的基本知識和一般操作技能;
5.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口腔醫學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初步能力。
口腔醫學專業主修課程
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人體形態學實驗、醫學生物學實驗、醫學機能學實驗、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診斷學、外科學、內科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口腔解剖生理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復等學科的畢業實習,一般安排36-42周。
口腔醫學專業課程介紹
人體解剖學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分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科學,分為大體解剖學和顯微解剖學兩部分。大體解剖學是借助解剖器械切割尸體的方法,用肉眼觀察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的科學。顯微解剖學可分為細胞學和組織學。顯微解剖學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的放大作用研究人體的微細結構。
醫學免疫學
醫學免疫學發展極為迅速,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免疫學領域中許多重大突破性的發現,使免疫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多個分支學科和交叉的學科,也成為生命科學和現代醫學的前沿學科,必將為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以及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貢獻。醫學免疫學是基礎醫學的一門重要的主干和橋梁課程,學好本課程對醫學生至關重要,但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醫學免疫學課程既難“教”也難“學”。
醫學機能學實驗
《醫學機能學實驗(第2版)》根據教育部關于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機能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經過精選、融合和重組,改革和補充了部分實驗內容,強調基礎理論,重視實踐。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共分八章,分別是機能學實驗課程基本知識、常用儀器的認識和使用、機能學基礎實驗、機能學綜合性實驗、病例討論、常用實驗動物疾病模型、實驗設計、實驗數據的分析與統計。本教材可供醫學、預防醫學、藥學、中藥學、護理學等本科專業的醫學機能學實驗使用。
口腔解剖生理學
1、包括牙體解剖及牙弓與牙合、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口腔生理三個部分;
2、是一門研究人體口腔、頜面、頸部等各部位的形態結構,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態、咬合關系、發育規律以及口腔生理功能的一門科學;
3、任務:闡明人體口腔頜面頸部的層次關系和各器官形態結構及其毗鄰,緊密結合臨床應用,為后續的口腔醫學專業課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